喚起商人初衷的一封理性情書《劉潤 — 商業簡史》觀後感

商人的工作:降低交易成本

在現代許多人的眼中,商人是剝削者的角色,彷彿恨不得在任何能賺錢的地方都蹭一腳,剝上一層皮。影視中更常刻畫了商人小頭銳面,為求利益不擇手段的嘴臉。

身為 BD,也算是一個小商人,自以為背負著這些負面形象,竭盡所能用商業角度,讓自己想發生的事情發生,也讓自己認為該發生的事情發生。

這本書,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救贖,也是一個小小的沈思處,幫我重新找到了商人和商業的本質,抽絲剝繭自己過往和現在做的一切在商業世界中代表的是什麼意義,也讓我看到不同眼界的商人是怎麼看世界和趨勢。

《商業簡史》的書皮,視覺沒有很合我胃口

《商業簡史》在講什麼?觀後感?結論先來

  1. 三種資訊:重整商業邏輯的架構與定義(工具)、從古至今有趣的商業案例(故事)、劉潤精湛的文筆(彷彿像看了一場演講)。
  2. 三層難易度:透過簡單案例了解商業原理與定義 > 套入自己商業現況知道自己在商業中的價值 > 找到自己下一步可能性
  3. 我從書中得到最受用的幾件事:了解商業/交易本質的定義、了解交易成本的種類、看到下一步的去中心/全線型商業可能性、看到護城河的建立方向。
  4. 書中有許多金句,你完全可以記下來,往後跟朋友聊天時裝逼直接逼格滿分。(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裝逼金句我放在文章末端)

哪些人”不適合”看《商業簡史》 (會沒興趣)

  1. 希望書中直接講到自己的產業,並告訴自己實際執行面該怎麼做的人
  2. 渴求書中給予明確作者自身案例及數據的人

以上兩者可能這本書會無法滿足你,但這《商業簡史》也並非充斥打高射砲的言論,虛無飄渺的理論,作者本人是這樣定義這本書的:

「企業是一條魚;商業是環繞著瑜得水。對於水,先知道,再看到,然後順應流向。《商業簡史》就是一本寫給魚的,關於水的書。在「得到」APP 的《劉潤・五分鐘商學院|基礎篇》和《劉潤・五分鐘商學院|實戰篇》兩門課則是關於魚的課程,教你「怎麼做」成為最會游的那條。」

若你看到這還有興趣,可以參考一下我統整這本書的幾個細節重點

何謂商業/商人

自己種米自己吃,這是商業嗎? 不是,這是自給自足。

研發新的種植技術因此有許多多出的米可分給其他鄰居,這是商業嗎?不是,這是技術創新。

延伸成米線、米糕,或是變成醬糊膠水,產品多元化,這是商業嗎?不是,這是產品創新。

只有當你拿著米跟隔壁老王換他的一隻雞,你的產品變成拿來交換的商品。這時,才進到商業的一環。

「商業不是一門關於生產的學問;商業是一門關於交換的學問。」

「貨幣切分了買賣,商人連接的交易。」

而商人的天職,就是連接中間交易的人,盡所能的降低兩項交易成本「資訊不對稱,信用不傳遞。」

交易成本有哪些?

商人的工作&商業進步,我們要解決的敵人有哪些?

交易成本架構統整

1.購前:搜尋、比較、測試成本

  • 搜尋成本:電商平台比起一家家找實體店,更能快速找到你要的東西
  • 比較成本:想吃好吃的火鍋,透過Google評價更能篩選;麥當勞連鎖加盟品質一樣讓人不用擔心被雷
  • 測試成本:能源效率標示、SGS(測試認證機構),但許多水太深的產業(茶葉、古董、水晶)較難測試但也顯現商機,我主觀認為雖很多人會覺得用品牌力就可以解決測試問題,但若以交易最高效率化,我認為測試成本的解方遲早還是會出現。

2.購中:協商、付款成本

  • 協商成本:信任感不足所造成的成本,德國人用「事後懲罰」機制,地鐵票不審查,但一被抓到即會大幅度降低社會積分,導致在國家內諸事難以通行(所以中國的社會積分差不多意思?),因為是信任感的事情,很多人都用品牌力來解,不去陌生開發(協商成本高),僅等客戶自己找上門。
  • 付款成本:電商平台用第三方收款解決用戶與商家的付款成本,降低了以往交易上的誰先付款的阻力。(作者解釋:協商成本是法律條款,付款成本是財務條款)

3.購後:運輸、售後成本

  • 運輸成本:又可大致細分為運輸費用(水/鐵/公/航路運輸費)、保管費用(庫存費用)、管理費用(派貨/運輸次數與效率管理)
  • 售後成本:利用汽車配件製造的 NeoNurture 育嬰箱,讓產品推往其他區域時仍容易找到售後維修工(因為都是汽車配件);現代許多電器商都把產品模組化,一方面也是為了售後維修工可以直接拆掉換一個新的,反而更省人力、增加效率。

劉潤認為的未來商業樣貌

從古至今,到未來,商業會從「原始社會」>「小農經濟」>「中心型商業(偏向現在)」>「去中心型商業(偏向下一步)」>「全聯接型商業(極端的未來想像)」

取自劉潤《商業簡史》書中示意圖

用原始社會為交易成本=100,全部人都只能自給自足的極端假設。

全連接型態為交易成本=0,全部人要交換任何東西都沒有成本的極端假設。可能可以想像買了口紅後直接在你家3D列印出來,甚至有異空間直接傳送丟給你…等。

而這張圖,就是用上述兩個假設,搭配目前的科技/社會發展,去評估中間可能會演進的型態

若站在「商業社會交易成本將持續下降、效率不斷提升為必然」這個預估我覺得是完全沒問題的,但有幾點我心中仍有問號

  • 因去中心型商業是目前可預見的,但中新型商業和極端全連接型商業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節點?我覺得機率偏低(但當然這樣寫是最安全的)
  • 每個階段要如何切分?如何預估時間?這是在商業決策上重要的事(畢竟會重度影響到“投資報酬率”以及“實質執行順序”),同時也是要因應科技/社會發展、各產業別個字狀況才能切分,因此這本書也僅是給一個引頭。

儘管如此,書中在描述「去中心型商業」時,有許多案例和思維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地方,但這邊就先不爆雷了,有興趣自己買書。

可參考的護城河建立方向

用護城河,把時代降臨的「紅利」,守護為豐厚的「利潤」,避免只拿微薄的「工資」

  • 紅利:「短暫的供需失衡」,
  • 工資:「你以為在創業,實際上只是在為社會打工。」
  • 利潤:「來自沒有競爭」 → 我的解釋:「要做有護城河/較高門檻價值的商業模式。」
取自劉潤《商業簡史》書中示意圖

護城河有哪些?

統整護城河細項目

1.無形資產:許可、品牌

  • 許可:行政許可(ex:BOT)、專利…等,創造我可以你不行的不對等市場
  • 品牌:了解(用錢挖的知名度)、信任(用時間挖的美譽)、偏好(用感情挖的忠誠度)

2.成本優勢:規模、管理

  • 規模:降低固定成本、降低變動成本、提升銷售規模

*此處有舉劉潤例子,表達他在得到賣的線上課程,就是用量與價建立護城河,他認為他也許不是講商業最好的人,但是他的課程時數與內容(產品力)、到他的超低價在市場上擁有足夠吸引力(最終399元賣了8萬多人),但是我仍認為定價與人數還是要看當地市場的規模(若無法打國外的話),可是這可以多一個角度去從作者/講者的角度思考線上課程這份事業

  • 管理:各種內部規則的制定,降低成本、增加效率(有趣的海底撈父母補貼政策、店長獎金機制)

3.網路效應:使用者(用戶)、生態

  • 使用者(用戶、單邊網路效應):用戶越多、則用戶更多。(ex:當一切價格統一,大家都在用哪個社群軟體,我用那個的方便度就越高)
  • 生態(雙邊/多邊網路效應):(ex:電商平台的買家與賣家,有更多賣家 = 更多的好商家、也用戶增加導致更多賣家願意進入…等)

當挖到了臨界點,用戶與生態將會自動成長,如何加速?資本是個好解法:產品夠好 > 產品免費 > 使用補貼 > 補貼的更快更多

4.遷移成本:習慣、資產

  • 習慣:建立習慣框,讓用戶被鎖在裡面(ex:蘋果將許多功能與使用滑動習慣申請專利,讓使用蘋果的人相較不願意換到其他產品)
  • 資產:用使者者個性化資料建立資產鎖(ex:社群軟體針對以往重要訊息提供特殊儲存、演算法依據你過往紀錄推薦給你更有價值的內容)

劉潤的結論和我的看法

依照上個圖,劉潤反問讀者想當哪種人?

  • 勞動者:在現有生態系找到個位子,苦苦支撐,活不好倒也死不掉,穩定的社會結構,但也同時沒有巨大新機會。
  • 中獎者:迎上新生態系的位子,因運氣收穫巨大紅利,但不去挖護城河,揮霍完自己的紅利與運氣,就去找下一個紅利,但總是失望而歸。
  • 套利者:天生獵人,到處狩獵紅利,也有對應的嗅覺,可能會因巨大紅利吃到無法動彈,也有時會因沒找到機會所以餓好幾天。他們沒有城池與土地,總是在問「最近哪個行業好做?」一輩子疲於奔命。
  • 取勢者:找到紅利,佔領新生態系的位置,並把紅利拿來挖掘護城河,把用戶留在家內,獲得真正的利潤。

當然若依照劉潤說的,很明顯可以感受到他想引導大家認同「取勢者」的角色,但我覺得有點太過極端的,沒有人會完全排斥建立護城河,但當然每個人都會有比較擅長/優先想建立的護城河。

同時也想為套利者平反,我認為連續創業家確實更喜歡新奇,喜歡突破現有框架,我不認為他們是為了紅利而奔波,只是他們知道現有體制下難以改變/改變速度太慢,因此才會期望用商業與創新事業來嘗試改變社會(也當然前提是有想到一個可運行的商業模式),但儘管如此,若不擅長/討厭建立護城河,觸碰管理、超過數十人團隊的連續創業家可以多一點建立護城河的知識,至少可以將企業養到更穩定的階段再脫手,能看到自己過往養的孩子發展良好,可能也會更加欣慰吧!

整本書我的感想統整也差不多了,底下都只剩裝逼金句,若你對這本書有興趣蠻推薦買來看一下的沒多貴,如果你覺得裡面知道啊你都知道了,我覺得書中的舉例、口吻也可以幫助你在演講、簡報、跟合作對象的討論中更有說服力與邏輯。

若有更多想知道的,歡迎在底下留言、或是傳 Email 給我讓我知道!

Email:bensonchou0408tw@gmail.com

祝你從商順利,同時不忘商人的天職。

裝逼金句

以下句子,讓你在聊天時可以吊書袋,同時也能讓你朋友越來越少:

  • 商業,不是一門關於生產的學問;商業,是一門關於交換的學問。
  • 勞動創造財富,交換激勵創造。
  • 貨幣切分了買賣,商人連接了交易。
  • 商業的本質,是交易;更先進的商業,就是更高效率的交易。
  • 商業模式,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。
  • 去中心型商業時代的機遇,就是不把那個英雄變成神話,而把武器交給每個普通人。
  • 全連結型商業的想像告訴我們:商人的最終歸宿,是不再需要商人。
  • 「資訊不對稱,信用不傳遞」,是交易節點之間的沙子、巨石。
  • 用護城河,把時代降臨的「紅利」,守護為豐厚的「利潤」,避免只拿微薄的「工資」
  •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「惡性競爭」,對用戶有利的競爭,就是好的競爭。
  • 順應商業進化的方向,抓住「紅利」;儘早就地開挖護城河,守住「利潤」
  • 這件事值得做嗎?這件事能賺錢嗎?這件事還有救嗎?其實正確的問法應該是「在那註定輝煌的前途裡,有我嗎?」

--

--